“铁人”王进喜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人们熟知他出生在甘肃玉门,长期工作在黑龙江大庆,但鲜有人知他的祖籍在哪里,更不会料到他竟然是咱们渭南乡党。
走进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一行大字赫然入目:王进喜祖籍陕西省同州府大荔县焦家村。
大荔县在西魏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始称同州(县郡),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为府,附郭设大荔县,直至1913年改府衙为县署,置名大荔县。“同州”称谓历时1300多年。在“同州”的历史上,清朝同治年间最为凄苦。短短的十三年灾荒不断,仅大的自然灾害就达11次之多,总体呈现粮食十年九不收,灾民流离失所状态。更不消说此间发生了中国民族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陕甘回民起义”。王进喜的上五代先祖正是在清同治年间离开陕西大荔西迁甘肃玉门的。
至于王氏先祖西迁的缘由,一直以来都是猜测不断、富于传奇。
一说是随陕西回民起义军迁徙。《大荔县志》记载:“大荔县西南滨沙一带,昔年汉回杂处。同治元年,回民起义,多隆阿追赶出境,左文襄悉安抚于甘肃平凉金积堡各处。”历史事实是: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5月,渭河两岸爆发了以回族人民为主的各族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起于华州(今华县),大荔回民很快响应,以现羌白镇为据点展开与清军的对抗,互有胜负。1863年1月,钦差大臣多隆阿率部入陕接防同州,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回民起义军的重要据点羌白镇,义军寡不敌众向西而去。后虽互有攻守,但终以义军节节败退为果,从陕西到甘肃东部(平凉)、从甘肃东部(平凉)到甘肃西部(玉门)、从甘肃到新疆直至逃到今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等)。史料证明回民起义的非宗教性,起义自始至终都有汉民参加(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的高级参谋——李科库就是汉民,现居中亚的陕甘回族移民中有不少汉民后裔)。由此猜想以王进喜刚毅不屈、坚强执著的个性,大抵其祖上也有义愤填膺,毅然追随义军西去的可能。
理由有四:一是时间吻合,都事发于清朝同治年间;二是路线吻合,都走的是陕西大荔—甘肃平凉—甘肃玉门一线;三是地点吻合,大荔羌白镇(王氏祖籍地)、平凉金积堡(王氏先祖迁徙中转地)、玉门赤金堡(王进喜出生地)都是陕甘回民起义重大战役(斗)的发生地;四是环境背景吻合,起点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距其仅6.6公里)是起义的热点地区,又是回汉杂居的状况,难免受到影响;落点玉门市赤金镇四周戈壁包围,层峦叠嶂,汉回等多民族杂居,不是一般人能到的。回民义军与清廷官兵经“羌白攻防战”、“金积堡之战”、“赤金堡大战”元气大伤,或绝望、或无奈、或受自然条件吸引,就地定居者自当有之。二说是逃避灾荒迁徙。现可稽考的《大荔县志》、《朝邑县志》、《沙苑志》等志书记载,清同治年间同州(大荔)因灾移(流)民规模巨大,方向多为西或西北,亦多为拖家带口。西和西北方向,对“关中道”人来讲有一定偏好,陕西人、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历史事实正是如此。不排除王氏先祖为躲避灾荒,在此期间举家“走西口”的可能。
甘肃玉门赤金地区素有戈壁中的“绿洲”美誉,此地南望祁连山,北临河西走廊平原,左肩红山白塔,右连丝绸之路,是远避于尘世的水足草丰之地——“世外桃源”。加之,赤金镇历史上就盛产金、铜、银、铅等,商品经济繁荣,秦人慕名万里而来完全有可能。四说是边疆“屯田”或经商落户。清朝统治西北边疆地区最直接的措施是实行各种屯田,既能够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巩固边防。清朝后期的著名人物——林则徐、左宗棠,都有率领三秦兵勇戍边经历,且都是先在陕驻防(或履职)、后开赴西北边疆。军民合一,能战且耕,长此以往形成了如同今天“农垦人”就地落户成家的状况。 再者,王氏先祖因往来于陕甘贸易,久而久之在甘定居也可以理解。
性格特点。王进喜“铁人”精神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经得起子孙万代检验的认真负责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千百年来这些优秀品质在秦东大地频放光芒,古今贤才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特别是在建设新型工业化渭南过程中所迸发出的勇于创新、积极创优、拼搏创业精神,是和“铁人”精神既一脉相承,又继承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