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 | 陕西 | 概况 | 历史 | 民俗 | 图片 | 文化 | 视频 | 名人 | 知道 | 美食 | 线路 | 攻略 | 景点 | 酒店 | 票务 | 旅行社 | 文化游 | 团购 | 租车 | 商城 | 专题 | 投稿 | 论坛
陕西名人网:让更多人了解,陕西当代名人
陕西名人网
陕西名人宣传、名人推广合作电话:1896673032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陕西名人首页 | 文学艺术 | 书画艺术 | 戏曲艺术 | 影视歌星 | 业界名流 | 体育竞技 | 科研教育 | 民间艺人 | 百姓名人 | 地方名人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子洲县名人列表 > 正文

张俊谊——陕北民俗文化专家

2016-10-24 17:27:27  来源:子洲县政府网  进入论坛  查看/发表评论

一个人在大半生发表1000篇左右的文艺作品和民俗论文是什么感叹?一个人在一家报纸发表接近400篇的文艺作品是什么感叹?一个人发表这么多作品对出书是否如饥似渴梦寐以求?

    我带着这些问题和陕北民俗文化专家张俊谊先生交流,答案让我非常吃惊:他说:发表的再多,不抵达读者的心灵没有用。能有一篇作品让读者记住你,那就非常了不起。他手头拥有够出10本书的已经发表在纸媒上的文章,他依然把出书看得淡如清水。他说:今天的出书几乎不能证明什么,更多的只能证明花钱出书,仅此而已。

    这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对他的印象。他的名字在我的记忆中出现很早,早在1978年,我在乡间翻开当时的《榆林报》,就能看到他的作品,其时,他的作品多以信天游为主,那时,社会上投稿的人很少,他写的勤,投的勤,发稿量颇大。这一投,就投了40年左右,在这家现在叫《榆林日报》的报纸发稿几乎接近400篇。总共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接近1000篇。我为此追问:搞了大半辈子文字,现在年近七旬,难道你看着人家发财,人家当官,你就真不后悔?你心中就真的心如止水?他笑了,笑着说:“人家有的我是没有,我有的虽然是些文字东西,但别人也未必有”。在一旁的董万寄先生说:“你可不知道张老师,在榆林,在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动场合,张老师依然是经常发声的光彩人物,他就像老中医,越老越吃香。”我慕其名40多年,曾经千里迢迢让我亲人替我上门买过他的《西北风》一书。

     张俊谊先生在陕北民俗文化方面之强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早在20年前省城的专家们如是说,而且《陕西日报》有人发表对他的专访如是说。那时,有位研究陕北民俗文化的人遇到难题不知找谁,专家推荐说往子洲去,到子洲找一个叫张俊谊的,来人按此办理,如愿而归。这20年,他在陕北民俗文化方面不仅没有停步,而且快马加鞭,果实累累。先是创办《陕北文化》刊物,后是担任市级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几乎年年获奖,他的作品上了中央级媒体。他好像成了清纯的美女,你不喜欢都不由你,你如果认为我胡吹冒撂,我们不妨看看他那带着露水带着泥土芳香的歌谣:

   “山悠悠,水悠悠,望不尽的黄土丘。山沟沟里有一孔孔窑洞,窑洞里酿造出香甜的米酒。黑黝黝的酸菜缸,暖烘烘的热炕头,热炕头上有几多香甜的梦哟,黄土地经历了几多冬夏,几多春秋?

    天悠悠,地悠悠,走不完的黄土路。山路上走着一个个庄稼汉,小毛驴驮着高原缓缓地走。活蹦乱跳的小羊羔,默默耕耘的老黄牛,雄鸡唱醒了几多黎明,老镢头播下了几多汗水,几多丰收?

    情悠悠,爱悠悠,唱不完的信天游。秧歌舞像大山一般粗犷,三弦声像河水一样浑厚。多姿多彩的水船,震耳欲聋的腰鼓,鞭炮驱散了几多云雾,唢呐吹奏出几多风流,几多追求?”

    张俊谊先生在培养青年作家方面是有功的。当不少人对已故作家黄河浪在1988年被从农民破格招干为陕西唯一的一名青年作家表示羡慕时,当一些人对黄河浪短短几年时间在文坛上暂露头角充满敬佩时,几乎很少有人知道黄河浪在成名前,张俊谊先生起了不少作用。他不仅当过黄河浪的初中语文老师,而且第一次在《农村文化》上帮助其发表一整版小说,随后,他亲自帮助黄河浪在《榆林报》发表小说,可以说在黄河浪的起步阶段,是他一手托起黄河浪。黄河浪在西安退伍生活遇到困难时,是他帮助其租赁地方度过难关的。

    张俊谊先生的文章含金量高,即使写千把字的散文随笔他总要写出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来,写出别人笔下无的东西来。他写米脂的女人思想闪光,文字生金。他写到:"米腊婆姨绥德汉"这句全国闻名的谚语,未必是地域的实指,其实代表的是陕北的男女,不仅仅指的是外表美,更指的是内里美,才干美。 他说:“赞美米脂婆姨的同时,也要赞美米脂汉子。米脂不是阴盛阳衰,而是阴阳共兴,日月同辉。如果说男人是山的话,女人则是水。米脂男人是陕北的群山,米脂女人则是陕北的众水。山和水相依相傍,拥抱大地,仰望蓝天。山得到了水的滋润,水得到了山的抚慰,年年月月,世世代代,咏唱着美妙的人生乐曲,书写看神奇的进取篇章。”他的随笔《说圆到方》,不足千字,把人之生、人之死、人之乐、人之愁、人之爱、人之恨都写到位了。尤其结尾发人深省:

  “临终时,画了一个圆圆的句号,赚得一个圆圆的花圈,却睡了一副方方的棺材,有了一个圆圆的土馒头,竖了一块方方的碑石。”

     张先生不仅著述甚丰,而且恪守着文化人的良心。他在上世纪编写的《子洲县志》不仅在省上获奖,而且受到同行的好评,最近在续编《子洲县志》时,他坚守史家良心,准备用尽可能的篇幅为平凡的劳动者立传,值得称赞。尤其是他准备将陕北大地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王明万纳入县志,这确实不是一般的胸襟和气魄。王明万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市民小人物,但又几乎是子洲甚至是陕北上年纪的人无人不知的人物。这样的人如何入写县志,如何采集价值点,连许多作家都抱头发愁。他如此考虑,定有不同凡响视角和说服众人的道理。在世俗社会,能有这样逆风而行的行动,堪称人间一奇啊!更让我感佩的是我发了篇为农民说话的千字小文,也进入他关注的视野。

     他在研究民俗文化方面颇有建树,他有专题论文论述陕北是匈奴的发源地,他的庙会文化研究对陕北地区人民历史以来在迷信的深层原因揭示方面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婚俗文化的研究,对秧歌、曲艺等的研究都有自己非常独特和值得人们注意的观点。比如,对庙会文化他提出宜疏不宜堵就很有深度。对迷信深层原因透视方面他提出历史上这里有对鬼神崇拜的风俗,对秧歌方面的研究更是具有独特性,他提出陕北秧歌与古代南方籍在陕北军营中的武士传播有关,他提出子洲是陕北民俗文化典型的富集区,兼具四县之长,他确实不愧为专家。我抓住难得相见的机会集中请教了两个问题:一个陕北拜年中有两句俗语:一句年幼对年长者说:“强健着”,这个好理解,就是祝福身体健康;另一句年幼者对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对年幼者说:“轻省着!”,多年来,我一直对此不解。张俊谊先生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是两层意思:一层祝愿轻松愉快;一层祝愿顺心顺意。我感觉其解不无道理。我请教的另一个问题是陕北人围裹羊肚子手巾为什么两个犄角朝外,而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却朝脑后。这个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认为可能多的与地域文化性格有关:如前者重出击,后者重内敛。但他认为:首先:羊肚子手巾作为一种机织品,出现在上世纪三四年代,可以说在早之前,陕北乡间连这种东西见都见不到,怎么能谈围裹的的种类形式!其次,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秧歌运动在子洲兴起,秧歌队员从美观、精神、好看层面采用此种围法起到引导作用示范效果。再次,此种头戴羊肚子手巾基本集中在绥德、米脂、子洲等地,出了这方区域很少有人如此带。当然从实用层面看与如此围法或许更有利于抵挡风沙也有一些关系。现在的年轻人谁带这玩意?看都懒的看一眼。我认为张先生的分析是有学养有实践依据的,由此可看出他丰厚的民俗文化素养。

     他长期处在最基层,在文化馆工作。从世俗的视角来衡量,这一生亏的够大了,基本和钱权这些东西沾不上什么边。但上苍总是那么公平,在关掉他世俗之门的时候,没有忘记给他开开两扇呼吸新鲜空气的窗。他自豪地说:从钻研民俗文化角度讲,却拥有了最有利最丰厚最直接最原生态的条件。他如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将最好的蜜献给了世人。

    我一直想,我们数数字,从1数到100都需要一点时间,从1数到1000需要更长时间。机械而简单数数,都如此费神费时,我真不知道他发表如此数量的作品付出有多少时光、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啊!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有多少人在发表作品方面敢拿1000这个数字说事呢?经常投稿的作者最清楚,红的发紫的名家投稿命中率都没有百分之百的,何况处在最基层的他。他没有发表的好东西究竟还有多少,是1000篇、还是2000篇?在这个浮躁而讲究名气速成的时代,他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的成果又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我们能不对他投以敬佩的目光吗?我们能不对他鞠躬致敬吗?

    和他交流,我反而得出一个很深的感叹:权力也好,金钱也好,确实好,好在它是让你不得不服气的硬道理,好在其瞬间可以让你刀下见菜,可以让你光彩无比,可以让你如愿以偿,可以让你快乐异常。但文化这东西,绝对没有这么神奇的效果。不过,远的不敢说,10年后,20年,50年,80年后,有人如何看待他的成果,借鉴他的成果,在他的成果的基础上研究陕北民俗文化,那时后人会得出什么感叹呢?会如何评价他呢?

    在一个地方机会来了出一批富豪不难,出一批层级不高的官员也未必有多难,但是要出一批在省内外,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人就未必容易,要出社会公认的或许能存留历史的文化成果就难乎其难。在别人眼里,他或许什么也不是。不过是发表了一堆不值钱的文章而已。但在我的眼里,却是大文化人。不仅是一县之宝、一市之宝,甚至是更大区域之宝。源于斯,我当面尊称其张老师并叫个不停;正是这样,我主动与他合影,将他让在主位上,我有意将我的身子缩了缩。因为我深知: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好,如果对文化一旦失去向往和敬畏,那么这和野人有什么两样?古人云:人不服人是野人!且不说其文化成果如何,但就其毅力其恒心其精神在当下社会是多么需要啊!也正是这样,我恭恭敬敬地写下这篇文字。因为在我眼里,他就是活着的文物。他是精神的富翁,他是陕北文化的活化石!



编辑:秦人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推荐信息
 
最新信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6 陕西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名人推广合作电话:189667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