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富县民间雕刻艺人陈德平
通讯员 陈振富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中学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明末散文家魏学洢的一篇《核舟记》,写的是明代有个叫王叔远的人,能够将直径一寸的果核,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且各具情态。
王叔远雕刻的“苏轼游赤壁”核舟,生动地描述了这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其中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等语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也足见核雕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意义。
核雕这门艺术起源于古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代表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核雕技艺是微雕的一种。在富县,也有这样一位热爱果核雕刻的人,叫陈德平。
陈德平算不上一个艺术家,他热爱雕刻、绘画这件事只有他的亲人朋友或者去过他住所的人才知道。设在自家书房的创作室,一块木板、一排凿刀与一条木凳,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一尺宽的木板横卡在桌面上,木板的一头,豁豁牙牙。那些被雕刻物挤压而成的印记,直观地记载着一个热爱雕刻艺术者的执着和坚持。
陈德平雕刻的是一种叫做橄榄核的东西,坚硬无比。“很硬,像钢一样,但就是因为硬,所以才能在那么小的地方雕刻出那么细致的东西。”陈德平说。因为橄榄核的硬度极大,雕刻时手上要使出一定的力气,如果控制不好,刻刀就会将手划破。陈德平在雕刻过程中,手被刻刀戳破了无数次。起初一次次地尝试,如果不能让自己满意,是最容易气馁泄气的时候,但他都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人像的处理最难,也最能反映出艺术家的功底。陈德平的作品大都是人像,而且堪称一绝。一个橄榄核,只有两到三厘米长。凭借几把刻刀,他最快能在30分钟内现场雕出立体人像。无论是夸张,还是写实风格,他的橄榄核人像逼真传神,让人赞叹不已。无论是弥勒佛像、菩萨造型还是普通人像,在他的刻刀下都能展现出各种各样多达十几种表情,人物的气势神情和动态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40多岁的陈德平,是富县的一名中学教师,辛苦的工作没有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创作,所以他几乎要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身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所有的家务活,照顾幼小女儿的责任,都落在妻子身上,这也难免让他整日生活在妻子的抱怨、责备声中。尽管这样,他对自己的作品从不马虎。他并不求赚钱,而是一直潜心研究刀法,熟练掌握挑、刻、铲、刮、劈、凿、碾等造型技巧,力求在橄榄核上表现出皮肤质感及面部神情。一把普通的刻刀到了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伴着清脆的刮铲声,刻刀时而旋转,时而跳跃,一会功夫,一颗橄榄核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头像。当文质彬彬的他坐到自制工作架上时,立刻变成了“超级雕刻家”。
每天都利用早晨和晚上花好几个小时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坐在细碎的木屑中雕刻创作,他的颈椎已有过早劳损症状。而他说,自己喜欢雕刻,从不觉得累。用橄榄核雕刻而成的作品可以用绳子穿在一起,做成手链、项链等饰品。陈德平介绍说,这些饰品都是文玩的一种,如果玩得好的话,价值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能会卖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他一边说,一边微笑,显得毫不在意。“其实会雕刻的人很多,厉害的人多了去了,我只要能坐在工作架前拿起刻刀,就感到内心宁静而安详,仿佛进入了心灵的桃花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的雕刻之路绝不是因为一时兴起,心血来潮。或许真的因为天赋,或许因为从小受到喜欢绘画的父亲的熏陶、耳濡目染,陈德平从小就喜欢绘画。课本中的插图、人物,被他临摹得惟妙惟肖。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要想走上一条从事艺术的道路,是一种奢望。陈德平没有奢求,也没有失落,他尊重父母的善言和命运的安排,一心攻读文化课。在接受传统文化课教育的同时,美术这一爱好,始终陪伴着他。
1989-1992年的洛川师范校园里,总有一个学生早早就利用课余时间把文化课作业完成,然后利用自习课和晚自习去向美术老师请教学习。这个学生就是陈德平。
陈德平学习认真、刻苦,给教他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每当提起他,老师们都大加夸赞,在赞赏他的天赋和精神的同时,还略带一丝惋惜。
艺术是不分家的。陈德平喜欢画画,同样喜欢篆刻。在学生时代,他一边学习,一边自己摸索,自娱自乐。多年来,他篆刻了很多刻章。他的橄榄核雕刻,却是从三年前开始的。
三年前,陈德平因为一次外伤在家休养,无意之中从电视中看到了橄榄核雕刻艺术,这让一直以来喜欢雕刻的他如痴如醉。他如饥似渴地去寻找美术雕刻书籍,从网上买回橄榄核和刻刀,开始了自己的橄榄核雕刻之路。三年来,他用尽自己的业余时间,创作出作品30余件,大多都赠送给了朋友,但他却一直乐在其中。
因为工作和生计的原因,陈德平并没有走上专业从事美术的道路,绘画和雕刻一直只是他的爱好而已。他认为,艺术是永恒的,虽然时代在进步,但作为艺术精粹之一的雕刻艺术依然是深受现代人喜爱的表达方式,因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能让人们找到情感的寄宿和心灵的回归之感。明亮与敏锐的眼光,谦逊温和的话语,他的身上,透露着一种长期受传统文化浸润而成的儒雅气息。
陈德平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无从得知,但可以确信的是,艺术,终将偏执地伴随他的一生!
●潜心雕琢
●作品
●各具形态的人像核雕
●人物神情在两三厘米的橄榄核上憨态可掬
●除了核雕,他还进行绘画创作。
●虽无名利可图,但每一件作品的告成,都遮掩不住他脸上的喜悦。
●经过几年的磨练,陈德平显得手法娴熟。